施政亮點資訊網:建設計畫亮點二十大亮點
跳到主要內容
:::
生活
裝飾用小圖
雙北、台中及高雄都會區捷運路網完善照片
20大亮點編號01
軌道建設
雙北、桃園、台中及高雄都會區捷運路網完善

因應國際永續發展及2050淨零碳排目標,建構宜居生活環境,前瞻建設加速推展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提供旅客安全、友善、便捷的綠色運輸及旅運環境,並帶動都會區整體土地開發及更新發展利用。

  • 雙北捷運:淡海輕軌藍海線第1期及安坑輕軌分別於109年11月及112年2月通車,持續規劃及興建三環六線,串聯臺鐵、高鐵及北部捷運輕軌轉乘效益,縮短大臺北地區乘客旅行時間。
  • 臺中捷運:臺中捷運綠線於110年4月通車,加速規劃捷運藍線及綠線延伸,串聯大臺中地區山海線十字路網,提供中部地區乘客觀光及便捷通勤等運輸效益,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 高雄捷運:高雄環狀輕軌二階大南環路段於110年1月至111年10月間分段通車,持續規劃及興建多環多軸等路網,擴大周邊產業發展及觀光效益。
20大亮點編號02
軌道建設
鐵道立體化

鐵路平交道於交通尖峰時間容易導致交通堵塞,鐵路下方通行道路亦可能因排水不佳阻礙通行,同時鐵道隔閡也造成車站周圍及沿線兩側區域發展不均衡狀況,為解決前述問題,前瞻建設編列372.58億元投入鐵道立體化,將原有鐵道從地面改為高架或地下化。

預計成果
目前進行中的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桃園鐵路地下化及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等工程,完工後將增設車站提升通勤族乘車便利,並可提供新穎舒適候車車站,成為觀光旅遊好據點;另消除平交道後可減少行車須停等紅綠燈時間,還可降低闖越平交道傷亡事故;立體化後原鐵路沿線空地可設休閒公園、運動設施、自行車道等,提供民眾遊憩好去處;亦可改善環境品質及優化市容景觀,縫合鐵道兩側都市發展。

雙鐵道立體化照片
南迴鐵路電氣化及花東鐵路雙軌照片
20大亮點編號03
軌道建設
南迴鐵路電氣化及花東鐵路雙軌

花東地區是台灣鐵路建設的最後一塊拼圖,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工程-南迴鐵路電氣化及花東鐵路雙軌化,便是由前瞻特別預算來予以支持。未來更將配合其他軌道建設,打造台灣環島高快速鐵路網,以「西部高鐵、東部快鐵」建構全島6小時生活圈,縮短城鄉差距及帶動軌道觀光。

為提供民眾更為舒適順暢的鐵路旅行,政府積極建構環島鐵路電氣化路網,南迴鐵路電氣化即為環島鐵路電化路網的最後一哩路。前瞻建設投入276.13億元,已在109年12月23日完成南迴全線123.4公里的電氣化。

每逢佳節假期,花東地區的返鄉民眾及觀光遊客眾多,但假期熱門時段往往一票難求,鐵路運輸因部分路段僅單軌而運量及調度有限,前瞻建設編列62.317億元投入花東鐵路雙軌化工程,減少列車等待交會時間,亦可增加班次、提升運量,行車速度也應改善部分路線曲率而提高,預計116年10月31日全線通車。

20大亮點編號04
水環境建設
阿姆坪防淤隧道

石門水庫為北部地區供水穩定的關鍵,然而因營運已經近60年,經歷多次颱風及極端降雨,導致泥沙淤積、壽命減損,容量僅剩原來的三分之二。

為因應極端氣候的挑戰,並強化水庫營運安全及延長壽命,前瞻計畫投入29.12億元,辦理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平時於水庫抽泥後,經防淤隧道放置於沖淤池;颱洪時利用洪水經隧道將淤泥沖入河道,還砂於河,減少水庫淤積情形,亦減少每年清淤的費用。

111年9月軒嵐諾颱風期間,利用天然的水力沖淤2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1.6萬輛砂石車的運輸量;另112年4月底至6月初,利用石門水庫低水位時期執行陸運清淤,透過隧道運送3.3萬噸土方,減少台7線砂石車往來運輸,降低空氣汙染及交通安全疑慮。

裝飾用小圖
阿姆坪防淤隧道照片
鳥嘴潭人工湖照片
20大亮點編號05
水環境建設
鳥嘴潭人工湖

為改善雲彰地區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問題,前瞻建設投入200.97億元(計畫總經費219.5億元)辦理鳥嘴潭人工湖計畫,將烏溪水源引至人工湖進行蓄豐濟枯運用,6個湖區蓄水量1,45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阿公店水庫蓄水量) ,可提供每日25萬噸地面水(彰化21萬噸、草屯4萬噸) ,確保民生及產業供水無虞,並創造美麗地景,帶動周邊發展。

具體效益:111年底完成A、B、C湖區,增加供水每日9萬噸,於111年10月至112年2月枯水期間減少鯉魚潭及德基水庫出水量500萬噸以上。

20大亮點編號06
水環境建設
1+2三大聯通管

臺灣受地形條件影響,水資源不易留存,復加以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候,強化供水穩定及減災防災成為政府最重要的挑戰。面對短時間內水太多、水太少、水太髒的困境,透過前瞻建設及年度公共建設的預算編列,各聯通管工程之串接,突破調度瓶頸,提升區域水源調度能力,進一步強化民生及產業供水韌性,確保民眾生活品質。

具體效益:
  1. 翡翠原水管工程計畫:前瞻計畫投入8億元,颱風豪雨時,可直接引取翡翠水庫放流至北勢溪較清澈的原水,降低大臺北地區因原水濁度升高而停水風險。
  2. 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工程計畫:前瞻計畫投入28.72億元,2021年大旱期間,支援新竹的水量最高達22.5萬噸/日,讓新竹高科技產業生產不中斷,解決全世界晶片荒,堪稱一條管線救世界。
  3. 曾文南化聯通管工程計畫:前瞻計畫投入121.88億元,藉由聯通管可讓曾文水庫支援庫容較小的南化水庫,調度水量將達80萬噸/日,約為臺南地區每日8成的用水量;另透過雙向聯通管,可以讓南化水庫和烏山頭水庫相互支援,增加南部地區水資源調度備援能力。
裝飾用小圖
雙鐵道立體化照片
公有市場整建照片
20大亮點編號07
城鄉建設
公有危險建築補強重建

為了強化防震能力,落實震災預防,前瞻建設推動88年12月31日以前設計建造之公有建築物耐震提升,編列前瞻經費130億元,強化建築物耐久性與安全性,以落實震災預防整備。提升耐震能力的公有建築,將可確保地震災害發生後,持續發揮公有建築物機能,提供安全且更優質之服務環境。

除了消防警察廳舍等老舊辦公場所進行耐震能力補強之外,民眾常使用之社區活動中心及公有市場也在補助提升耐震能力之列,目前全臺灣的零售公有市場已有超過一半完成或正在進行耐震能力評估、補強及拆除重建等工作,為了在提升耐震能力施工期間仍然可提供市民採購服務,公有市場之補強工程尤為困難,需與攤商協調分區域進行施工,或於改建期間另覓場域讓市場維持服務,但補強後安全無虞之公有市場將可為民眾帶來更優質之服務環境。

內政部並於111年修正計畫,將更多公有建築型態(戶政事務所等)也納入範圍,以改善其耐震能力,後續將有更多公有建築符合耐震規範,擴大保障民眾安全。

20大亮點編號08
城鄉建設
觀光

受疾情影響加強邊境管制後,國際來臺旅客銳減,國內相關旅遊景點人數亦趨減少,為振興復甦國內觀光旅遊,政府投入前瞻建設資源47.87億元,積極打造更友善與具特色之旅遊服務,使臺灣觀光在國境解封後,加速吸引國內外的旅客回流,重新迎接疫後旅遊新常態。

推動成果
打造國際魅力景區,選定東北角、北觀、日月潭、阿里山、東海岸及澎湖等6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分別推動大野柳計畫、沙丘藝域、山中明珠─日月潭、POLARIS─阿里山星動計畫、探索東海岸.天堂島嶼,以及黃金海岸等計畫,將台灣知名景點重新包裝升級,以最熟悉的地點,給予嶄新的旅遊體驗,並搭配整體遊程規劃,串聯地方區域旅遊帶,帶動觀光旅遊及周邊地區產業發展。

裝飾用小圖
觀光照片
人文
地方創生照片
20大亮點編號09
城鄉建設
地方創生

面對我國總人口減少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行政院於109年核定「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地方創生2.0)」,編列5年(110至114年)60億元,統合跨部會地方創生資源,透過新增多元徵案管道、設置在地青年培力工作站、活化公有空間、成立分區輔導中心及專案辦公室等策略,以提高整體資源運用效率,朝「均衡臺灣」目標加速前進。

推動成果
地方創生支援青年返鄉,營造各具特色的在地風貌,透過特色產業經營(台東縣紅烏龍)、在地共好(台南市璞育塾未來培力所) 、環境友善循環經濟(南投縣鉅田潔淨技術) 、文化深耕(屏東縣半島火箭人實驗室)、偏鄉交通(台東縣TTGO花東溫馨接送預約媒合服務計畫)、智慧農業(雲林縣水林智慧農業擴散計畫)、體驗旅遊(宜蘭縣冬山鄉地方創生計畫)等,達到實現城鄉共榮的目標。

20大亮點編號10
城鄉建設
客庄369建設

客家先民400年前橫渡黑水溝,來到臺灣落地生根,他們堅毅不拔的精神,構成臺灣多元文化最亮眼的一塊。然而近年來,客庄地區面臨人口老化、地方優質人力外流、都會地區人口過於集中等問題,政府透過前瞻建設投入約39億元,充實在地產業發展之基礎設施,保存客家文化記憶,並配合產業輔導及人才培力,帶動青年返鄉創(就)業,要讓客庄再度興旺繁盛,文化傳承綿延不絕。

推動成果
  • 112年8月11日至10月15日於桃園辦理世界客家博覽會,係首次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博覽會,預計吸引300至400萬參觀人次,帶動周邊經濟產值達140億元。
  • 112年6月將辦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把經典與傳統轉化昇華,藉由藝術計畫、設計導入與飲食文化等三大領域跨界迸發新視界,讓大眾看見客家文化的交織繽紛,預計吸引國內外80.5萬觀光人次。
  • 整體規劃建立台三線古道路網、山林史蹟及相關遊憩設施,結合周邊交通路網及聚落特色景點,提供社會大眾多元休閒地點,增進國人遊憩品質。
客庄369建設照片
原民部落營造照片
20大亮點編號11
城鄉建設
原民部落營造

原住民是台灣這塊土地真正的主人,由於居住的地理位置與經濟背景等因素,使原住民地區的發展較為滯後。前瞻建設投入近60億元,辦理「原民部落營造計畫」及「推動原住民族多元產業發展2.0計畫」,將提升原住民族居住環境品質及健康福利綜合服務功能,並融合部落文化、景觀特色及周邊公共設施改善,營造具有原民文化意涵之健康福利友善空間。

推動成果
藉由前瞻建設營造,使原住民部落路平、燈亮、水溝通(285件部落安全設施及道路排水改善),逐步達成老有所終(481站部落健康站長者照護)、壯有所用(帶動23案、9縣市部落產業升級)及幼有所長(服務中心學童課後照顧、幼兒族語托育)的社會福利目標。

20大亮點編號12
城鄉建設
長輩樂齡

臺灣即將於114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讓長輩舒適、安全、有尊嚴地享受老年生活,同時減輕照顧者負擔,是國家無可旁貸的責任。

前瞻基礎建設投入95.49億元,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照顧服務體系,以提升長照服務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另為實現在地老化,已推動每國中學區設置日照中心,讓失能失智長輩在熟悉的社區內持續社會參與,並獲得專業照顧,日照中心也陪伴家屬,共同分擔長期照顧的壓力。

長輩樂齡照片
改善就學環境照片
20大亮點編號13
城鄉建設
改善就學環境

因應資訊教學設備增加,以及氣候變遷導致夏季高溫逐年攀升,平均炎熱天數明顯增加,悶熱的環境讓孩子們心浮氣躁無法靜心學習。前瞻建設投入230億元,要讓全國孩子不分城鄉,上課時都有冷氣可吹,在最舒適的校園環境中安心學習。

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經過教育部、經濟部、工程會、台電公司等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學校的合作及努力,克服缺料、缺工、施工、疫情等種種困難,僅以1年半時間,在111年夏天來臨之前,提前完成全國中小學3,584校共18萬6,064臺冷氣裝設及電力改善工程,且建置9萬847間教室的能源管理系統。

此外,為使校園空間能夠更活化,更多元服務社區居民,前瞻計畫編列34.52億元,已於106至111年業設置社區多元學習中心104校、社區資訊站316校、體育休閒站844校和學校社區共讀站765校之據點,營造多元學習平台,提供長者學習、親子共學、樂活運動等,達成學校與社區的連結,共構社區居民便利的生活環境。預計未來將繼續完成體育休閒站91校、學校社區共讀站215校。

20大亮點編號14
人才培育建設
雙語及人才培育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近年來,台灣的國際政經地位越來越重要,為了讓我們優秀的人才能與全世界菁英順暢交流,進而提升個人及國家的競爭力,政府透過前瞻建設投入120億元,辦理「2030雙語政策計畫」,期待使台灣與國際社會無縫接軌,創造更多競爭優勢,以提供下一代富足的未來。

此外,因應國際趨勢及國內人才培育所需,另推動「數位與特殊技術人才發展計畫」、「國際產學聯盟合作計畫」、「領袖學者助攻計畫」、「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育計畫」等,使台灣人才更具競爭力。

雙語及人才培育照片
友善育兒環境照片
20大亮點編號15
少子化建設
友善育兒環境

為改善少子女化情形,具體減輕家庭負擔,行政院編列前瞻經費73.83億元,協助地方政府規劃「以兒童為重、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以非營利團體公共參與管理方式,運用政府資源推動社區公共托育設施、公共化幼兒園、托育資源中心、兒少家庭福利館及兒少緊急及中長期安置機構等,強化福利服務輸送量能與鼓勵資源橫向協調運用,以健全對家庭及兒少之支持與照顧。

過往印象認為公共托育品質不佳,經濟弱勢者才會將孩子送至公共托育機構,但近年來隨著政府投入資源努力提升公共化托育及教保品質,包含推動社區化小型托育家園,以及相關設備、評鑑制度、人才培育等環境的提升,口耳相傳之下,公共托嬰中心及幼兒園已成為讓家長安心之送托之處,許多公托更須排隊抽籤才能順利入園,政府將持續提升優質托育及教保之供給量,以滿足家長期待。

20大亮點編號16
城鄉建設
文化生活圈

文化資產是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透過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彰顯臺灣多元性的文化特色。惟目前部分歷史建物及文化館舍,常讓人感覺當代性不足或設備老舊,無法吸引民眾親炙所蘊含的歷史風采。 為落實平衡中央與地方基礎建設精神,使每個民眾都有享受豐富文化生活的權力,前瞻基礎建設投入預算約313億元,推動「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及國家文化記憶庫建置等計畫,建構共同歷史記憶,並透過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

推動成果
為使民眾感受過去的歷史記憶與現場並結合生活,在屏東縣設牡丹社事件故事館,行銷恆春半島文化觀光圈,高雄市推動哈瑪星港濱街町再生計畫,搭配2022年臺灣設計展,吸引大量參觀人潮。及補助新北市朱銘美術館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等提升展覽內容,朝向專業、多元及永續發展。另建置國家文化記憶庫,展示多采多姿的臺灣印象。

文化生活圈照片
科技
裝飾用小圖
產業園區照片
20大亮點編號17
城鄉建設
產業園區

面對美中貿易戰產業的全球供應鏈轉變,許多臺商開始轉移生產基地。為掌握此一契機,並帶動中小企業轉型永續經營,前瞻建設編列246.8億元活化工業區土地及推動城鄉特色產業園區發展。

推動成果
  • 改善各縣市既有工業區公共設施、科技業進駐意願大幅提高,讓在地青年不須離家得以就近就業,不但活絡在地商業活動,且受惠科技業發展,獲得優渥薪資,改善在地居民生活。
  • 在地青年已成為肩負發展在地特色產業之樞紐(Hub),在地特色之新創產業如雨後春筍在各地崛起,不但帶動地方商圈觀光發展,並加速提高店家及人民工作所得。
  • 加工出口區老舊廠房逐步汰舊換新,不但滿足臺商回流產業用地需求,並讓地方經濟風華再現。
20大亮點編號18
數位建設
布局下一世代半導體

臺灣半導體產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面對全球局勢變動與新興技術崛起,政府透過產業、國家、全球3層級由內而外布局,推動4大重點工作,從製程、人才、技術與資源等方向強化競爭力,以穩固國際戰略地位,並持續擴大既有資通訊應用市場之優勢。

具體成果
  • Å世代半導體計畫累計已培育碩博士高階人才578人,發表國際期刊或研討會論文共597篇,專利申請30件,並促成聯詠科技、前創科技、來達科技等產學合作計畫49件。
  • 半導體材料研發或設備整機驗證補助已核定20家,吸引國際大廠來臺研發半導體等投資逾1,600億元。
  • 「2023臺灣半導體產學論壇暨半導體領域專案成果發表會」於112年3月22日舉行,展現前瞻技術、學術及產業應用亮點,並聚集產業及學界能量,擴散產學交流成果。
布局下一世代半導體照片
裝飾用小圖
擴大5G建設及應用照片
20大亮點編號19
數位建設
擴大5G建設及應用

加速5G基礎公共投資,可激發人民創新與創業,這不但增加政府治理效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同時也為翻轉經濟創造契機。

推動成果
  • 補助加速加量建置5G基地臺,截至111年底,非偏鄉人口涵蓋率 96.5%。另全國87個偏鄉均已建置5G行動寬頻高速基地臺及Gbps等級固網寬頻網路,有效改善93處山區地點行動通信涵蓋,優化防救災行動通訊平臺,優先建設偏鄉校園5G教室。
  • 打造國家級雲端資料中心,自111年4月開始服務,全年服務可用率超過99.9%目標,並強化資安防護、資料傳輸與機房管理安全,維持機房與資安相關國際標準認證(DCOS&ISO),且以資安責任A級標準,提供用戶安全及高效運作之資料中心服務。
  • 建置串聯南北之骨幹網路,建置串聯南北之96芯雙路由骨幹光纖網路,提升我國網路連結力與備援能力。
20大亮點編號20
綠能建設
淨零及能源轉型

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為全球關注之議題,各國亦紛紛響應2050淨零碳排倡議,我國為接軌國際趨勢,於111年提出淨零路徑圖並推動淨零轉型「十二項戰略項目」,除公務預算及國營事業投資外,於第四期前瞻預算中編列102億元,至2030年預計整體政府預算累積達九千億元。

自105年起,為提升能源自主、加速綠能產業發展,前瞻建設便編列300多億元,以國內綠色需求為基礎,引進國內外大型投資,打造臺灣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綠能據點,提升國內案場性能與產業整體競爭力。

除了推動再生能源達成減碳效益之外,另為了強化電網運轉韌性,及提供未來再生能源大量併網所需穩定供電技術,針對全臺各處包含偏鄉離島地區,推動提升儲能系統,輔助地區供電能力,並兼顧電力穩定,當災害發生時可增加電網應變韌性,維護國民民生用電需求。

淨零及能源轉型照片